
-- 燃料锅炉 --
-- 燃油锅炉 --
-- 工业锅炉 --
-- 余热锅炉 --
ku游娱乐九州: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一经曝光,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甚至戏称,舰上的歼-35战斗机是“靠自己蹬”起来的,绝对没弹射器。这种说法既滑稽又充满误解。因为,从福建舰的甲板到舰首的距离大约只有100米,假如歼-35真能依靠自己的推力起飞,那它需要有接近火箭的推力,才能在这么短的距离内成功升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真正了解航母起飞过程的人都知道,这不单单是飞机发动机推力的问题,还涉及到舰载机与弹射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福建舰能够成功进行舰载机起飞,其实就是中国海军几十年技术积累的成果。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航母技术探索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中国通过购买澳大利亚的废旧航母“墨尔本号”开始了初步的航母技术研究。
“墨尔本号”航母本来只是被当作废钢回收的,但当中国工程师登舰后,他们意外地发现其飞行甲板、蒸汽弹射器、阻拦索等设施仍然完好无损。尽管这艘航母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没办法继续服役,但它的这些设备成了中国航母技术发展的宝贵遗产。
此后,中国围绕“墨尔本号”上的BS4型蒸汽弹射器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直到2009年,中国成功通过陆上弹射器将歼-8战斗机弹射升空,标志着蒸汽弹射技术的成熟。然而,这项技术的成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随着中国海军舰艇的发展,舰船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逐渐被确立,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舰上的所有设备,包括发动机和雷达等,都会统一使用电力。蒸汽弹射系统依赖锅炉加热产生高压蒸汽,不仅需要大量的燃油,还需要储存高温蒸汽,这对舰船的电力分配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时甚至连舰员的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洗澡都成了奢侈。
正是出于这种需求,马伟明团队提出了电磁弹射的概念,计划通过电磁方式代替蒸汽弹射,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分配、设备复杂性和反应滞后的问题。如果成功,电磁弹射不仅效率更加高、结构更简洁,而且能更好地与舰船的电力系统兼容。然而,这一设想初期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因为蒸汽弹射技术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相关的工艺、厂房和研发流程也已完善,而电磁弹射则基本上没有任何成熟的样机,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冒险的尝试。
面对这些质疑,马伟明并没放弃。他用剩余的2000万元资金启动了小型电磁弹射原型机的研发。这一决定为中国海军开辟了新的技术天地。验证成果很快呈现,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国家也开始加大对电磁弹射技术的资金支持。
然而,技术突破并非一帆风顺。蒸汽弹射技术已有20年的积累,多个科研单位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电磁弹射的推行无疑对原有科研体系构成了挑战。原本的分工、资源和经费要重新分配,类似于日本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困难,汽车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紧密联系让转型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顺利过渡,高层决定进行电磁弹射与蒸汽弹射的对比实验。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电磁弹射的性能早已超越蒸汽系统,但这一实验为转型提供了一个过渡期,也让蒸汽弹射派找到了体面的退路。
最终,歼-35战机成功通过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系统起飞,以强劲的加速度冲向空中。这一时刻,代表着中国航母技术的一次大跨越,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也是总系统、组织和战略的成功。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标志着中国海军在组织、文化和体系建设上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的背后,与中国近代的制度发展过程类似——从模仿到创新,再到构建现代化的系统和组织。
与此相比,日本自卫队的现状暴露出军事文化上的差距。战后,日本社会围绕企业文化展开,员工将公司视为生命中心,这种文化深深扎根,甚至影响了自卫队的构成。许多自卫队员将其视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而非真正的使命部队。这也导致自卫队缺乏必要的战斗动力和凝聚力,而右翼势力则试图将其转变为“帝国军队”。讽刺的是,很多推动这一转变的政客从不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服兵役,反而期待别人家的孩子为他们的幻想付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航母问题,还在组织文化建设上迈出了重要步伐。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背后,展现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转型,而这一转型的成功,或许为未来在中美舰队对峙的海面上提供了新的视角——日本是否还能在全球航母竞争中占据关键角色,已不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