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燃料锅炉 --
-- 燃油锅炉 --
-- 工业锅炉 --
-- 余热锅炉 --
ku游娱乐九州:
“河南安阳水冶镇的冶铁史可追溯至公元522年,北魏时期的高隆之在此监造冶铁炉,开创了中原地区规模化冶铁的先河。”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沙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兴特钢),永兴特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增伟如此介绍道,“水冶镇这片土地上已经沉淀出了厚重的钢铁基因。”
1993年,安阳永兴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陷入发展困境。在2007年9月份沙钢集团重组之后,这家地方钢铁企业迈上了高水平发展的新征程。“从2007年沙钢实施资产重组至今,这座有着30余年历史的钢铁企业,历经阵痛与蜕变,实现了从粗放式发展到绿色智能、从普钢生产到特钢转型、从陷入经营困境到成为行业标杆的华丽转身。”李增伟说。
在永兴特钢发货现场,氢能卡车、纯电动卡车等新能源卡车排成一条长龙,等待吊车将钢材装车发运,一派兴旺景象。
“重组前可没这么火热,当时的永兴特钢缺乏活力、装备落后、产品单一。”永兴特钢总经理高文平说,重组初期,企业面临的不仅是设备陈旧的硬件问题,还有管理理念的巨大鸿沟——工人上班随意性较大、操作技能参差不齐、规章制度执行不严。他介绍,沙钢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还有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制度重塑成为破局的第一步。永兴特钢全面导入沙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的管理文化,从作息时间到生产规范、从质量管控到安全标准,逐步实现与沙钢本部的无缝对接。“让‘按制度办事、按流程操作’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文平表示,通过百余次组织干部职员赴沙钢钢铁、淮钢特钢、东北特钢等兄弟企业对标学习,开展岗位技能比武,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企业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产能整合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永兴特钢在2023年启动的“整合地方钢铁产能、建设绿色智能化工厂”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新建360平方米烧结机、煤气发电机组及配套制氧、动力等先进装备,助力企业打造成为具备更强产品竞争力和地区影响力的河南省精品优特钢生产基地。高文平算了一笔账:新建的大高炉相较之前的小高炉综合效率更高。
重组后的永兴特钢实现了凤凰涅槃,生产规模和效益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永兴特钢已发展成为安阳市重点钢铁企业、河南省精品钢骨干企业。
在钢铁行业“去产能、调结构”的大背景下,永兴特钢负责人深刻认识到,唯有摆脱同质化竞争,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18年5月份,“沙钢集团安阳永兴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沙钢集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这一改变彰显了企业向特钢领域进军的坚定决心。
研发投入是特钢转型的基础保障。2020年—2024年,永兴特钢连续5年研发投入超2亿元,占据营业收入的3%以上,先后建成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洁净钢管坯及高强度钢筋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研发平台。2019年,永兴特钢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开发核心技术20余项,完成研发项目131项,获得有效专利51件。该公司依托沙钢钢铁研究院的技术力量,联合北京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产品升级的成效初步显现。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永兴特钢产品结构实现了“普转优”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三大类核心产品:优特钢线材(帘线钢、合金冷镦钢、弹簧钢线材等)、优特钢棒材(轴承钢、冷镦钢、弹簧钢棒材等),以及合金圆坯、高强度螺纹钢。其中,直径310毫米油井管类钢填补了河南省空白,高强度建筑用钢通过中冶MC(冶金产品)认证,不仅供应国家重点工程,还成功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
特钢转型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今年上半年,永兴特钢净利润、吨钢净利润同比均实现增长,彻底扭转了“量增利减”的困局。
李增伟表示,下一步,永兴特钢将重点攻关洁净钢圆坯、石油套管用钢、弹簧钢、轴承钢等高端特钢品种,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风电等新兴起的产业需求,开发高强度紧固件用钢、风电法兰用钢等新产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是永兴特钢管理层的共识。重组初期,该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很少,技术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永兴特钢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教育培训与引进工程,构建起支撑企业高水平发展的人才梯队。
人才引进政策成效显著。永兴特钢积极贯彻河南省安阳市“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给急需紧缺人才发放生活补助、购房补贴等贴心补助,落实子女入学优惠政策等。“我们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该公司综合办人事条线负责人王书静说道。
“那时候每次手机一响,看到生活补助到账了,就觉得心头一暖。”2021年入职的青年职工李晨连续3年领取了“洹泉涌流”人才补助资金。他表示,正是永兴特钢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让他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同时,永兴特钢聚焦职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升,持续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和技能人才待遇激励机制,着力构建职工“全职业生涯培训”机制,持续开展技能比武、轮岗培训、师带徒等一系列活动,拓展人才教育培训渠道。2011年,该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针对骨干员工开办在职管理大专培训班,拉开了系统化人才培养的序幕;2019年,该公司全方面开展厂控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激励工程技术人员钻研业务;2022年,该公司经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获得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格;2023年,在“安阳工匠”评选活动中,该公司5名职工入选。此外,该公司还成立了机械冶金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充分的发挥劳模工匠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永兴特钢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今年6月份,该公司拿出生产分厂厂长助理等多个中层岗位开展公开竞聘。“我们要让有能力、有担当、肯吃苦、讲奉献的年轻人唱主角。”李增伟说道。
“作为一名年龄小的员工,这次公开竞聘让我真切感受到公司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公平与活力。这不仅是选拔机制的创新,还极大激发了年轻人的干事热情,让我们觉得职业发展路径更宽阔、更清晰、更有奔头了!”永兴特钢炼钢厂职工李立宁激动地表示。虽然入职仅4年,但他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和肯吃苦、爱学习的良好品质脱颖而出,获得了参加此次中层干部公开竞聘的宝贵机会。
永兴特钢每年开展各类培训600余场,覆盖全部在岗职工;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打造以“钢铁生产的基本工艺及流程、安全、环保、质量、企业文化”等内容为主的精品课程,以月为单位做授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永兴特钢得到生动实践。作为工业与信息化部评定的钢铁行业规范企业,该公司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生命线余项环保提升项目。该公司先后完成烧结机脱硫脱硝、热焖渣工艺升级、热电锅炉烟气治理、轧钢加热炉烟气脱硫、炼铁高炉热风炉烟气脱硫等标志性环保工程,建立无组织排放管控治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对污染物排放的智能化、可控化管理。在原料场,该公司即将完成全封闭式智慧筒仓建设,通过负压除尘系统,实现颗粒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
“我们的产能整合项目从设计之初就瞄准国家A级钢铁企业标准。”永兴特钢副总经理、项目办主任
杨武介绍,新建的高炉配置新型高效顶燃式热风炉,配套建设的水渣微粉生产线将炼钢废渣转化为高性能建筑材料,线年,永兴特钢通过河南省绿色工厂认定,正向国家级绿色工厂目标迈进。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永兴特钢擘画着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该公司将紧紧围绕河南省及安阳市推动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高水平发展的要求,牢牢把握“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方向,突出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企业智能化、钢材精品化,全方面提升工艺装备、质量品牌、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在智能化建设方面,该公司将按照沙钢统一部署,上线“业财一体化”系统,打造覆盖生产、销售、财务等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平台;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与生产现场的深层次地融合。在绿色低碳方面,该公司将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集中对80余项项目做改造,力争年内完成无组织排放治理和清洁运输改造。
“我们不仅要自身发展好,还要带动区域钢铁产业共同进步。”李增伟表示。在安阳市“4个千亿元级”产业布局中,钢铁整合及优特钢基地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永兴特钢将通过产能整合项目,牵头推动水冶镇周边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带动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钢铁生态圈,共同提升区域钢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巍巍太行,见证千年冶炼之火;洹水之畔,续写钢铁强国新篇。在这片孕育了千年冶铁文明的土地上,永兴特钢人正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向着“中原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优特钢生产基地”目标阔步迈进。